很多年来,传统的数据中心UPS系统都会使用某种双转换设计模式,先选择交流电源(AC),将其转换为直流(DC)给蓄电池充电,然后再将其转换回交流。      很多年来,传统的数据中心UPS系统都会使用某种双转换设计模式,先选择交流电源(AC),将其转换为直流(DC)给蓄电池充电,然后再将其转换回交流。这些UPS系统要使用特大型的模块来提高系统性能或是实现(N+1)冗余。例如,你可以将三台500kVA的UPS功率控制在1000kVA,这样的话,如果其中任何一个被关闭,总的设计性能依然不变。        近些年来,企业已经趋向于选用更小的模块(10kVA—50kVA)来构建更大规模的UPS系统。而大家都知道,在工程领域优缺点总是共存的。这种模块化设计的优点是可以按照业务需求来提高系统性能(假设规模不变)并降低维护成本。这些模块是支持热切换的,用户可以将其返还给厂家进行更换或维修。一般来讲,模块化系统会适当的增加一个模块来提升自己的性能,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提供额定的性能,在尽可能比特大型系统少花钱的基础上使其天生具有“N+1”冗余的性能。      在过去,模块化UPS系统的潜在优势是其高效性。当一套UPS系统在接近其额定性能运行时,它的效率。随着负载水平的下降,效率也在下降。从表面上看好像没什么大的损失,但是如果你更多地关注一下能源浪费和能源成本问题的话,你就会发现这方面的损失在逐渐上涨,你会开始重点考虑这一问题。      模块化UPS系统可以并愿意被重新配置,因为这样可以使其更接近标准性能。传统的大型UPS系统配置偏高,目的是为了应对未来的性能增长需求,因此它们经常都会在额定性能以下运行许多年的时间,甚至永远是这样。然而,性能冗余也就意味着降低效率。在“N+1”模块化系统中,通过仔细的能耗管理,可以将这种现象降到限度。      然而,如果要进行“2N”冗余配置,不论哪种类型,都需要对能耗进行管理,保证负载系统的性能不会低于其额定性能的50%。否则,如果负载配置系统出故障的话,该系统就会超负荷运转。这样做的结果是,每套在“2N”模式下运行的UPS系统都不会超过其容量。此外,通过仔细的能耗管理,一套模块化UPS可能会得到更为精密的配置,在这一点上甚至会超过规模更大、但容量固定的系统。从长远来看,可以达到节约能耗的目的。当然,在这种情况下,会出现很多“如果”、“可能”、“也许”的不确定因素。      模块化系统的缺点是要分情况的,取决于好几个因素。我们需要把较小的模块化系统安装成“列”,作为额外的机柜。这意味着对机房的空间和承重要求要增加。具体的增加量则要取决于实际装配的机柜“列”数,以及其电路的布线模式。这样扩大规模可能会损失一定的经济利益,因为尽管说每套UPS系统都会有额外的空间,但它并不一定愿意将其让给其它的设备。从某种程度上讲,我们可以通过将UPS模块迁移到适合其运行的地方来弥补这种损失,前提是楼内有充分的空间。但是,用80kVA的系统构建一个容量需求从不超过30kVA的列柜必然是不符合成本效益的。      此外,数据中心内部使用的必须是阀控式铅酸蓄电池(VRLA)。如今在大多数UPS系统中都使用这种类型的蓄电池,但是它有一定的风险和使用寿命限制,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会导致设备更换费用的增加。如果你运行的是一座大型的数据中心,而又钟爱于湿铅酸蓄电池的长期稳定性的话(除了其初成本、构建和维护要求的严格性之外),将小型UPS系统布置在机柜行列中可能会不太实用。      这是因为无论直流电的运送距离长短都需要大量的铜线,这会迅速增加系统的成本及空间需求。而如今,你可以安装大型的集中化系统,无论是以传统的模式还是以模块化的方式,同时也可以选择任何一种自己喜欢的电池类型。      对于大多数模块化UPS系统来说,在创建内置冗余容量时会遇到另外一个问题。如果系统框架是满载的(比如说在一个80kVA的框架上配置9个10kVA的模块),那就基本上没有问题。但是,如果系统框架没有满载,你就有责任去对能耗进行管理。因为如果这样的话,至少总会有一个模块的容量未被使用。否则,你就会失去冗余的容量。      关于模块化UPS的争议是其可靠性。众所周知,无论是在任何系统中,部件越多,出故障的风险就越大。传统UPS的支持者总是在申诉这一问题,但是,新兴模块化UPS系统的厂商已经对在这方面的统计分析投入了很多的注意力,而且可以提供很多理论及实际数据来反驳传统的观点。事实上,如今的UPS主流产品是非常可靠的。在对其进行选择时,你或许更应该权衡一下其它因素。      无论是在相同的还是不同的数据中心,都可以混合使用不同类型的UPS。有些人将传统UPS作为其主要资源,而将规模更小的模块化UPS系统作为补充,将其用在的硬件设备上,为其提供“2N”冗余容量,而并不增加企业的总成本。